首页 > 历史军事 > 明月出天山 > 第十三章 京城一 崇祯和皇太极

第十三章 京城一 崇祯和皇太极(1/1)

目录

北京皇宫乾清宫内,身穿黄袍的崇祯正在批阅奏章,他自从十六岁登基接过他的木匠皇帝哥哥天启帝手中的烂摊子,到如今已过了十三年。这这十三年来他每日操劳,没有一天敢放松休息一下,因为他觉得这大明已有日薄西山的态势,他有一番雄心,希望自己能带领这个国家重新振作起来,他可不想做个末代皇帝。他批阅完一份奏章,继续翻开下一份,这份竟然是兵部尚书杨嗣昌弹劾陕甘总督孙传庭的奏折,事情的起因要从蓟辽总督的人选上说起,据谍报称,满清皇太极的军队有犯边的迹象,而目前大明在辽东这块各将领都在各自为战,总兵祖大寿在锦州,总兵吴三桂在山海关,宣大总督吴阿衡在大同,指挥分散,没有一个统一调度,缺一个统帅。原本深得崇祯信赖的杨嗣昌建议派五省总督卢象昇担任蓟辽督师去做辽东防线的统帅,现在只有他才有资格压住这些辽东将领,尤其是祖大寿,自从崇祯杀了袁崇焕,朝廷派去几任督师,祖大寿就是不买账,崇祯也很头疼,因为祖大寿在抵抗满清的第一线,而且祖大寿此人善战,对满清军队的战法非常熟悉,又深得辽东将士的拥戴,撤他回来恐怕会引起一场兵变。卢象昇倒是愿意去辽东,可是也有大臣提出,卢象昇虽然在镇压农民军的战斗中是个常胜将军,但是满清军队可不是农民军可比,而且他从未戍过边,恐怕不能胜任蓟辽督师一职。崇祯也有些犹豫,后来的人选就变成了陕甘总督孙传庭,孙传庭善于谋略,久经战阵,在陕西河南一带镇压农民军也是成绩斐然。朝中大臣倒是一致同意孙传庭可以胜任蓟辽督师之职,但是杨嗣昌提出应该把镇压农民军,孙传庭的陕西兵“秦兵”一道带到辽东去抵抗皇太极。孙传庭很不满,调走最能打的陕西兵,谁来镇压农民军,而且现在河南一带李自成的农民军数量已经达到十几万,而且还有精良的骑兵,撤走秦兵那就是自毁长城,于是无奈之下托病不去担任这个蓟辽督师。杨嗣昌的奏折就是弹劾孙传庭拥兵自重,假病推托。

崇祯看到最后,勃然大怒,好你个孙传庭,朝廷的圣旨你都敢不遵循,你还把我这个皇上放在眼里吗?“来呀,立刻拟旨,削去陕甘总督孙传庭的一切职务,锁拿孙传庭押送京师审问,立即宣兵部尚书杨嗣昌前来。”崇祯发布两条旨意后,站起身来踱着步子思索着,这帮将领都是怎么啦?外人真是不太可靠啊!这时,秉笔太监王承恩在小心翼翼的走了进来,低声禀告到:“皇上,桂王的小王爷朱由榔来了!”崇祯眼睛一亮,“哦--他来了?快宣他进来!”王承恩出去一会儿领着正在东张西望的周仁远进入了乾清宫,周仁远进门时远远瞥了一眼坐在书桌后面椅子上穿着明黄衣服的人,知道这就是崇祯了,于是便学着电视里拜见皇帝的样子,跪在地上,叩首道:“臣弟桂王朱常瀛之四子朱由榔拜见皇上,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只听崇祯温和地说道:“堂弟免礼,快起来,让朕好好看看你。”周仁远又一叩首,“谢皇上。”便站起身来。崇祯离开了椅子走到了周仁远身前,打量着他,称赞道:“果然是我朱家的好儿郎,容貌俊秀,身体健壮!哈哈---”周仁远连忙说“谢皇上谬赞!”崇祯一听摇摇头:“诶?朕可不是谬赞于你,想各地藩王的王子要么是沉迷酒色,要么是钻营钱财,哪有一个能比的上你龙精虎猛的样子。对了,来坐下,坐下说。”王承恩连忙从边上端了张椅子给周仁远,周仁远倒也不客气一屁股就坐了下去。王承恩心里暗暗担心这小王爷怎么就不知礼数呢,皇帝赐坐,只能坐半边。他抬头看了看崇祯,崇祯倒是没在意,微微一笑,年轻人嘛就是要豪气,再说这是自己堂弟,一家人不用讲这么多规矩。崇祯突然正了正色对着王承恩说道:“王公公,你和其他人都先出去,朕与堂弟有些话要讲。”王承恩于是对着服侍崇祯的两名小太监挥挥手,一起退出了乾清宫顺手把门也关上了,宫内只剩下崇祯和周仁远两个人对坐着。崇祯看了看周仁远:“堂弟今年应该是十六岁了吧,自从朕登基第二年你随桂王进宫朝觐一晃已经十一年了,那时你才五岁,想不到如今长的这么大了。”崇祯有些感慨。“蒙皇上挂念,还记得臣弟的年龄。”周仁远恭维了一句。崇祯笑了笑:“朕有这么多的堂兄弟,却独独记住了你的年龄,当时你虎头虎脑的,深得皇后的喜爱,皇后把你抱在怀里说将来和朕一定要生个像你一样的胖小子,哈哈--”周仁远也一阵感叹,想不到这崇祯还记得朱由榔小时候的事情。“对了,桂王和世子的身体还好吗?”崇祯继续拉着家常。“回禀皇上,臣父和兄长身体都不太好,但平心静养些日子便会好起来的,多谢皇上挂念。”周仁远连忙答道。“所以,衡州的军政全部都由你主持了,朕说的对吗?”崇祯突然来了一句。周仁远急忙跪在地上,叩首道:“臣弟惶恐,不明白皇上为何有此一说?”崇祯猛地从桌上堆积的奏章中抽出一份奏章举在手里,嘲笑道:“怎么,你还不承认,要不要给把这份奏章给你看看?”周仁远朗声答道:“臣弟不用看,臣弟承认便是。”“喔?你--”崇祯手拿着奏章放了下来,很是好奇,“你这么快就承认了?”“请容臣弟起身回话。”周仁远揉了揉膝盖,崇祯一笑示意他起身,“臣弟是为了保卫衡州百姓和保卫桂王府未雨绸缪,不受流贼侵害,我还望皇上明察。”周仁远正色答道。“你继续说!朕听着。“崇祯坐在椅子上喝了口茶说道。周仁远也坐下了下来,装模作样的叹口气:“皇上,您也知道,现在流贼四起,湖广有张献忠,河南有李自成,我们湖南夹在这两帮流贼的中间,随时会受到这两边的攻击,衡州不再自保,恐怕随时会有灭顶之灾啊!难道皇上你眼睁睁的看着我们衡州的百姓受流贼所害,这衡州百姓也是大明的百姓啊,皇上!”说着周仁远挤出两滴眼泪。崇祯脸色一惭,看周仁远都哭了,连忙劝慰“诶--堂弟,朕也没说不让你们自保嘛。”周仁远一听有戏,用衣角擦擦刚才好不容易挤出的泪水,继续说道:“臣父知道朝廷缺银子,无力招募士兵,所以才在衡州花钱招募士兵来

自保,说句实话,各地藩王比桂王有钱的多的是,比如长沙的楚王和洛阳的福王,可是他们在干什么?他们手上这么多钱有没有考虑过朝廷的难处,有没有拿出一分钱来保卫各自的藩地?而臣父却被有心人说成是拥兵自重,皇上,这不公平啊,同是朱家子孙,这做人的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崇祯听后深有同感的点点头,想起前几天武昌的惠王,瑞王各捐献了五万两银子给了朝廷,而最富的楚王和福王连一两银子都没捐献就气不打一处来,他站起身来,指着上方高声道:“堂弟,你说的太对了,就是差距,做人的差距。”周仁远又及时加把火,“请皇上放心,我们衡州的士兵都是大明的军队,绝对忠于朝廷,忠于皇上。”“好!好!朕放心,朕放心的很!哈哈--”崇祯终于笑了,又突然语气一转,低沉着声音盯着周仁远说道:“不过,朕听说你对朕前些年杀掉孙元化有所不满,是也不是?”周仁远一听,坏了,军营里也有锦衣卫的密探,他紧张的理了理头绪,躬身答道:“臣弟不敢,臣弟只是觉得可惜。”“可惜什么,一个谋反祸乱的罪臣有什么可惜?!”崇祯处在暴怒的边缘。“臣弟可惜的是这么好的一个将领没战死在战场,而死在朝廷奸臣之手。”周仁远好不畏惧地回答道。“什么?你说什么?死在奸臣之手?”崇祯吃惊地望着周仁远,“皇上,关于孙元化孙大人的罪名,臣弟有几个疑问,朝廷既然说他是谋反和祸乱,那他谋反和祸乱总有个目的吧,难道他是想去关外投降皇太极?”周仁远继续分析着,“好,就算是他想谋反,想去关外投降皇太极,那他怎么人留在登州,却只派了部将孔有德领着八百骑兵去辽东救援祖大寿呢,这合乎常理吗?皇上,您想想看登州可是距离辽东数百里之遥的啊?他为什么不亲自带这大军去辽东,骗过祖大寿直接投奔皇太极呢,说不定还可以抓住祖大寿向皇太极献礼呢,这岂不是最简单的方式?反过来说,他不是去投靠皇太极,那他谋反就是想推翻大明,自己做皇帝,可是他为什么看到孔有德,耿仲明反叛,自己又带兵去攻打他们呢?兵败被叛军俘虏后为何还要自杀呢?为何还有说服叛军后自己进京申辩受审?”崇祯听后顿时一片茫然,喃喃道:“这--这--但是这朝廷众臣都说他是祸乱之首。”“朝廷众臣?哼--说句皇上您不爱听的话,算了,臣弟不想弄个藩王干政的罪名,得罪了朝廷大臣们。”周仁远憋了憋气,闷声不说了。崇祯不乐意了,“你不是已经在衡州干政了吗?怎么,这个朝廷的政你就不敢干涉了?你就这点胆子?”“那皇上,臣弟就说了啊,大明朝如此多事之秋,朝廷大臣只知在朝堂之内空泛其谈,不知所云,看到哪个外系文臣武将在外取得点战功战绩,就开始眼红妒忌,挖空心思弹劾这些人,深怕有朝一日,这些人的官位将来会比他们高,得到皇上的宠信比他们多。孙元化是有错,但是他的错是错在信任了孔有德,耿仲明,最多算是个识人不明,督下不严之罪,而朝廷众臣在不明情况之下就开始妄加猜测,甚至可以说他们明知其中原委而故意歪曲事实来向皇上表明只有这朝堂之内的才是忠臣。”崇祯听了连忙摇手,“堂弟,你这是诛心之言,这不可能满朝文武都是道貌岸然之辈。”周仁远叹口气道“皇上,虽说这是诛心之言,有点太过,但确实是大实话,咱们的首辅温体仁温大人您信任的很吧。”“那是当然,温大人做了八年首辅,帮助朕处理朝廷政务很是勤勉。”崇祯答道。“是啊,八年首辅了,不过据臣弟所知,这大明自打有内阁开始,只有张居正和严嵩当过这么长的首辅。”周仁远低头像是自言自语。崇祯心里一震,好长时间才回过味来,张居正一代名相,严嵩,一代奸相,温体仁和张居正比算不得是名相,然道这堂弟暗含的意思是温体仁是和严嵩一样的奸相?不可能,严嵩贪污惊人,而温体仁清廉啊,从不受贿,当下笑道:“堂弟,你不会拿温首辅比作严嵩吧,这也太匪夷所思了吧。”周仁远也笑了“那请问皇上,温大人八年首辅可曾提出过一条国策?向皇上建议过哪条治国之理念?”这一问把崇祯打击的够呛,他想起每天早朝,温体仁每次都是同样一句话“臣知道了,臣这就去办。”原来他只是朕的应声虫!可笑啊,可笑,我朱由检想重振河山,雄心勃勃,怎么会让一个应声虫呆在内阁首辅的位置上整整八年?这下崇祯有些心灰意冷,挥挥手低声说道:“堂弟,你先去后宫给皇后贵妃问安吧,朕有些事情要好好想想,好好想想。”周仁远从怀中掏出一份奏折,双手捧上,说道:“皇上,臣弟有份奏章还请皇上闲暇时能过目下,希望能对皇上有些帮助。”崇祯接过奏折,放在桌上点点头说了声:“知道了,你去吧。”周仁远跪了一下,“臣弟告退。”躬身退出乾清宫。

就在周仁远和崇祯见面的当日,满清的都城盛京的宫殿里,马上五十岁的皇太极正在大殿和群臣商议着国事。皇太极面容清瘦,自从十三年前继承汗位,再到四年前改女真为满族登基称帝,女真族在他的带领下,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东讨朝鲜,西征蒙古,都臣服在他的脚下,现在只有南边的明朝还在顽强抵抗他的步伐。他选择大清这个国号是专门克制大明的,周易里说“明五行属火,而清五行属水”,水克火,天经地义,将来这大明也一定会臣服在他的脚下。他看了下大殿里的众位大臣贝勒,看到已经满头白发的汉官范文程,不免有些感动,吩咐边上的侍卫,“给范章京赐坐。”年迈的范文程鞠了个躬,“多谢皇上。”便坐了下来,其他的大臣贝勒看到此举不满地互相看了一眼,凭什么一个汉族官员能够深受大清两代帝王的宠信?就算范文程劳苦功高毕竟他是一名汉人。不满归不满,倒是没人敢吱声,现在是皇帝“南面独坐”,八王议政的时代早就过去了,当年的四大贝勒,除了皇太极做了皇帝,其余的二贝勒阿敏早就被幽禁,三贝勒莽古尔泰因为和皇太极发生口角,竟然拔刀相向,被革去一期职务,而大贝勒代善也被皇太极冠个贪财违法的罪名赋闲在家,不问朝政。可见皇太极的政治手段是如何高超了。皇太极见范文程坐下之后,开始了今天的议题:“众位大臣,贝勒,朕今日召你们前来是宣布一件事,朕准备在明年开春攻打明朝。”只听众人窃窃私语,交头接耳,朝班里走出一位年轻的亲王单膝跪地说道:“皇上有此雄心,臣多尔衮愿做先锋。”这时又有一名亲王跪地说道:“臣济尔哈朗也也愿做先锋。”皇太极哈哈一笑,赞许道:“二位亲王忠心可嘉,战功卓著,众位大臣,你们怎么看?”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坐不住了,怎么每次出征都是让这两个叔叔打头阵,自己的军事才能一直得不到体现,而且现在是敏感时期,就是关于太子立储的问题上,满清没有立长和立嫡之说,只有立贤一说。自己身为长子平时一直在主持户部的事情,自己的能力也得到了大臣们的认可,但是满清的大臣哪一个不是靠战功起家的,作为皇帝的长子,没有战功,只会文治那是会被人瞧不起的,怎么在将来争夺这太子之位。想到此处,便也出列说道:“父皇,儿臣愿意代替两位叔父作为先锋去攻打明朝。”皇太极看了一眼这个长子,眼里满是欣慰,说道:“豪格你有此心,朕是万分欣慰,但是你的户部可是比做先锋还要要紧,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现在已是入冬了,你要准备明年开春大军的粮草任务更加繁重,办好了,比作先锋功劳更大,范章京,朕说的对否?”皇太极目光转向了范文程,他知道豪格比较听范文程的话,豪格从懂事起就被皇太极安排在范文程身边学习儒学治国之念,他知道将来如能进入关内,治理一个国家靠的不再是武攻,而是文治。范文程坐在椅子上点点头“皇上所言极是。”豪格听皇太极和范文程这么一说,也不再表示异议,有点不甘心的退回朝班。“皇上,不知您这次进攻明朝的方向是哪里?难道还是锦州?”范文程问道。皇太极猛地站起身来,高声说道:“对,还是锦州,锦州这个咽喉已经挡住我大清的铁骑数十年,不拿下锦州我大清就是被捆住了手脚,怎么还能踏平明朝?”这时有个后宫的宫女来到皇太极身边低耳说了几句,皇太极一阵眩晕,“啊--宸妃又吐血了---?”急急忙忙散了朝会,向后宫奔去---

书页 目录
返回顶部